close
創業台中二手冰櫃回收者說:做微信還是做APP,兩種選擇的不同風險
我創業後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,看到我在經營微信號,在大互聯網公司任職的朋友往往會問,“你現在改做純內容瞭啊?”還有以前認識的網友(我的目標受眾),也會問,“你們就這一個微信號嗎?” 言外之意是,你說創業,整老半天就搞一個微信號,有些看不上。
我接觸的另一批人觀點完全相反。他們是個人投資者和創業者。投資者和我聊時,不約而同地問,“你的微信號多少個粉絲瞭?”當我報出粉絲數量後,直咋舌,“你的粉絲太少,得想辦法。”之後便時常扔過來一個做得成功的微信大號讓我參看。
很多草根創業者也非常重視微信,言之諄諄地說:“一定要重視微信號運營”,“APP是個坑,還是先做微二手餐飲設備收購信吧”。台中二手餐飲設備買賣
做APP面臨的問題:容易讓創業陷入泥沼
從我的實際項目經歷來說,做APP絕對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。我們設計產品時,定位以移動端為核心,於是網站(Web)做得很簡單,主要是提供後臺和接口。Web的開發很早就做好瞭,結果苦等瞭客戶端幾個月才得以聯調。
客戶端開發是怎麼陷入泥沼瞭呢?因為我是拿在“大公司”(相對大)的經驗慣性去籌劃,但資源投入卻跟不上。
我們找的兼職,時間不太能保證,各傢的客戶端開發人員似乎都在一刻不停地迭代產品,加班。再加上APP軟件開發的瑣碎性: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調樣式,做兼容,還涉及到和服務端、Web交互和同步信息就更麻煩瞭。
等到解決差不多的時候,還要準備上線後的推廣。據做APP渠道的朋友介紹,現在大眾型APP的一個用戶獲取成本,線上差不多是2元錢,線下的成本通常是線上的一倍以上。這樣來的用戶,其中還往往有水分,如果產品對其本身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,將來留存也是問題。
產品上線推廣以後,為瞭提高留存,必須要不停地改進產品,進行迭代,這也需要有很大的投入。
盡管我和團隊正在逐漸克服上述問題,但如果現在問我該不該做APP的問題,我持謹慎的態度。那麼不做APP,隻做微信號行不行?
把寶壓在微信上的四個問題:潛淵中的風險
在我的項目APP開發遇到前面講的困難時,我覺得不能幹等瞭,於是這期間加大力度投入到微信運營上。
一方面,得到瞭一些微信高水位帶來的用戶紅利,感嘆自己微信做得太晚瞭;另一方面,也感受到瞭微信滔滔大海中的潛淵——能成就你,也可能會淹沒你、迷失你。
關於前一方面,我就不多說瞭,大傢有目共睹微信的巨大威力。後一方面的風險問題,下面我重點說一說(管窺之見,還請大傢多指正)。
風險1:賬號的滅頂之災和牢獄之苦
做微信公眾號,你首先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:這不是你完全掌控的地盤,你擁有的隻是使用權。你的賬號是有可能因被舉報,或被微信官方認為違規,而被臨時或永久封禁。
前不久,我的一個朋友就遇到瞭賬號被封的問題。這個朋友看到一些賬號搞新年簽活動很火,於是他也策劃瞭一個類似的活動,就是讓用戶回復數字進行抽簽,獲得內容。他準備瞭一個多月時間,結果,剛推出不久,他的賬號就被封瞭。
一開始的理由是內容存在色情、淫穢等違法信息,被永久封禁。這個朋友急瞭,他之前就在網站負責過多年的內容審核工作,怎麼能有色情或者違法信息呢。後來經過他一番努力,申訴,理由改成瞭誘導分享,封禁一個月。這個朋友說可能一開始理由寫錯瞭,真要感謝不殺之恩,因為運營瞭好幾個月的微信號如果被永久封禁,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瞭。
其實,即使被封一個月,也有不小的損失。記得一些大號比如大象公會、鈦媒體也被封過,一篇文章描述大象公會被封後創始人黃章晉的糟糕心情:走神,在網上看看東西,呆瞭。鈦媒體2014年的年會上還為導致他們被封的作者頒瞭一個獎——年度最具破壞力獎,那作者的一篇文章讓鈦媒體微信號“陣亡”一個月。
我這位朋友事後進行反思,也找其他人交流,還是沒搞太明白誘導分享的準確定義,而在他之前和之後做類似活動的一些大號就沒事。他說,做活動前,已經仔細閱讀瞭《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》、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》,還有歷來發佈的公告。但評判的權力是在騰訊官方的,這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。
風險2:你產品的命運綁定在平臺上
前些天,另一個在創業的朋友對我說,他目前的目標就是盡快把微信做起來——之前他是以微博為根據地的,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粉絲。他認為下手有些晚瞭,現在已經很難瞭。我說你微博不是那麼多粉絲嗎?他說瞭一句,粉絲是會老的。這句話讓我回味瞭許久。
如果你把寶押在某個平臺上,平臺蒸蒸日之時,你就能分享平臺成長帶來的紅利,但假如平臺不行瞭呢?
很多人見瞭這句話,肯定不會認為微信會衰敗,在業內,張小龍已經被譽為產品經理之神瞭,可以媲美喬佈斯的人物,騰訊又壟斷中國即時通訊市場這麼多年瞭。但我要說,強大從來都不是不敗的理由。
互聯網領域,格局的變化是加速的。國外的例子,當年MySpace紅極一時,在2005年以當時的天價5.8億美元被新聞集團收購。後來被Facebook取代。而Facebook這兩年也變成老傢夥瞭,年輕用戶紛紛選擇新的產品。於是Facebook開始瞭瘋狂收購: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,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。
國內的例子就是微博瞭,記得四年前,李開復推出《微博改變一切》一書。當時微博如日中天,幾乎全民微博。而如今微博的風光早已被微信蓋過。雖然微博官方公佈的數據還在再創輝煌,但數據是可以障眼的,可以有選擇的。用戶時間是有限的,當你大量刷朋友圈之時,顯然刷微博的時間在變少。
那麼微信是否有潛在危機呢?我認為是有的:
為什麼微信一再重拳打擊誘導內容分享的行為?因為朋友圈的承載量是有限的,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間的社交網絡。從我個人以及我身邊部分朋友的感受來說,現在刷朋友圈的次數和時間比以前少瞭。為什麼會減少呢?因為朋友圈裡各種讓人不感興趣的信息越來越多。
我認為,這主要是微信產品設計決定的:
1、微信把通訊屬性和社交屬性結合在一起,是瞭不起的創造,但也產生瞭問題
微信兩個核心功能,一個是即時通訊,一個是朋友圈互動。這兩個結合是非常瞭不起的創造,但是我提出一個問題:你微信通訊錄裡的人,有多少是你真正關心他生活,愛看他所到所觀,愛聽他所思所感的呢?
微信的通訊屬性,使得我們把工作中接觸的人(同事、客戶)都加為瞭好友。當代年輕人換工作很頻繁的,每換一次工作,通訊錄就增加瞭不少人,這樣下來,朋友圈會越來越臃腫的。當你的朋友圈積累超過1000人的時候,還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。朋友圈的好友上限是五千人,從時間長線看,每個人的好友數量會距離這個上限越來越近的。
你可以說,設置不看對方朋友圈不就行瞭嗎?問題在於,大多數用戶不會改默認的設置;基於面子問題和部分功利心,你不讓人看自己朋友圈不太好,被人點贊而不去贊別人也不太好。可能你給領導同事客戶多點幾個贊,能給你帶來職場上的提升呢。
我有個在美國的朋友就說,國內人把工作和生活完全攪合在一起瞭。是啊,我們大半夜往往還要通過微信討論工作問題呢。
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WhatsApp隻有通訊,沒有朋友圈有其道理。而曾經在國內小圈子紅火過一時的國外移動社交應用Path,它有個150人的好友上限也有其道理。
path隻能加150個好友,官方介紹這樣做的理由是來自牛津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,認為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系。其中包括5個最好的朋友,15個好朋友,50個比較親近的親戚和朋友。
上一頁12下一頁
我創業後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,看到我在經營微信號,在大互聯網公司任職的朋友往往會問,“你現在改做純內容瞭啊?”還有以前認識的網友(我的目標受眾),也會問,“你們就這一個微信號嗎?” 言外之意是,你說創業,整老半天就搞一個微信號,有些看不上。
我接觸的另一批人觀點完全相反。他們是個人投資者和創業者。投資者和我聊時,不約而同地問,“你的微信號多少個粉絲瞭?”當我報出粉絲數量後,直咋舌,“你的粉絲太少,得想辦法。”之後便時常扔過來一個做得成功的微信大號讓我參看。
很多草根創業者也非常重視微信,言之諄諄地說:“一定要重視微信號運營”,“APP是個坑,還是先做微二手餐飲設備收購信吧”。台中二手餐飲設備買賣
做APP面臨的問題:容易讓創業陷入泥沼
從我的實際項目經歷來說,做APP絕對是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。我們設計產品時,定位以移動端為核心,於是網站(Web)做得很簡單,主要是提供後臺和接口。Web的開發很早就做好瞭,結果苦等瞭客戶端幾個月才得以聯調。
客戶端開發是怎麼陷入泥沼瞭呢?因為我是拿在“大公司”(相對大)的經驗慣性去籌劃,但資源投入卻跟不上。
我們找的兼職,時間不太能保證,各傢的客戶端開發人員似乎都在一刻不停地迭代產品,加班。再加上APP軟件開發的瑣碎性:一個像素一個像素地調樣式,做兼容,還涉及到和服務端、Web交互和同步信息就更麻煩瞭。
等到解決差不多的時候,還要準備上線後的推廣。據做APP渠道的朋友介紹,現在大眾型APP的一個用戶獲取成本,線上差不多是2元錢,線下的成本通常是線上的一倍以上。這樣來的用戶,其中還往往有水分,如果產品對其本身不是有很大的吸引力,將來留存也是問題。
產品上線推廣以後,為瞭提高留存,必須要不停地改進產品,進行迭代,這也需要有很大的投入。
盡管我和團隊正在逐漸克服上述問題,但如果現在問我該不該做APP的問題,我持謹慎的態度。那麼不做APP,隻做微信號行不行?
把寶壓在微信上的四個問題:潛淵中的風險
在我的項目APP開發遇到前面講的困難時,我覺得不能幹等瞭,於是這期間加大力度投入到微信運營上。
一方面,得到瞭一些微信高水位帶來的用戶紅利,感嘆自己微信做得太晚瞭;另一方面,也感受到瞭微信滔滔大海中的潛淵——能成就你,也可能會淹沒你、迷失你。
關於前一方面,我就不多說瞭,大傢有目共睹微信的巨大威力。後一方面的風險問題,下面我重點說一說(管窺之見,還請大傢多指正)。
風險1:賬號的滅頂之災和牢獄之苦
做微信公眾號,你首先一定要有個清醒的認識:這不是你完全掌控的地盤,你擁有的隻是使用權。你的賬號是有可能因被舉報,或被微信官方認為違規,而被臨時或永久封禁。
前不久,我的一個朋友就遇到瞭賬號被封的問題。這個朋友看到一些賬號搞新年簽活動很火,於是他也策劃瞭一個類似的活動,就是讓用戶回復數字進行抽簽,獲得內容。他準備瞭一個多月時間,結果,剛推出不久,他的賬號就被封瞭。
一開始的理由是內容存在色情、淫穢等違法信息,被永久封禁。這個朋友急瞭,他之前就在網站負責過多年的內容審核工作,怎麼能有色情或者違法信息呢。後來經過他一番努力,申訴,理由改成瞭誘導分享,封禁一個月。這個朋友說可能一開始理由寫錯瞭,真要感謝不殺之恩,因為運營瞭好幾個月的微信號如果被永久封禁,之前的努力就全都白費瞭。
其實,即使被封一個月,也有不小的損失。記得一些大號比如大象公會、鈦媒體也被封過,一篇文章描述大象公會被封後創始人黃章晉的糟糕心情:走神,在網上看看東西,呆瞭。鈦媒體2014年的年會上還為導致他們被封的作者頒瞭一個獎——年度最具破壞力獎,那作者的一篇文章讓鈦媒體微信號“陣亡”一個月。
我這位朋友事後進行反思,也找其他人交流,還是沒搞太明白誘導分享的準確定義,而在他之前和之後做類似活動的一些大號就沒事。他說,做活動前,已經仔細閱讀瞭《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協議》、《微信公眾平臺運營規范》,還有歷來發佈的公告。但評判的權力是在騰訊官方的,這就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。
風險2:你產品的命運綁定在平臺上
前些天,另一個在創業的朋友對我說,他目前的目標就是盡快把微信做起來——之前他是以微博為根據地的,擁有數以千萬計的粉絲。他認為下手有些晚瞭,現在已經很難瞭。我說你微博不是那麼多粉絲嗎?他說瞭一句,粉絲是會老的。這句話讓我回味瞭許久。
如果你把寶押在某個平臺上,平臺蒸蒸日之時,你就能分享平臺成長帶來的紅利,但假如平臺不行瞭呢?
很多人見瞭這句話,肯定不會認為微信會衰敗,在業內,張小龍已經被譽為產品經理之神瞭,可以媲美喬佈斯的人物,騰訊又壟斷中國即時通訊市場這麼多年瞭。但我要說,強大從來都不是不敗的理由。
互聯網領域,格局的變化是加速的。國外的例子,當年MySpace紅極一時,在2005年以當時的天價5.8億美元被新聞集團收購。後來被Facebook取代。而Facebook這兩年也變成老傢夥瞭,年輕用戶紛紛選擇新的產品。於是Facebook開始瞭瘋狂收購:以10億美元收購Instagram,190億美元收購WhatsApp。
國內的例子就是微博瞭,記得四年前,李開復推出《微博改變一切》一書。當時微博如日中天,幾乎全民微博。而如今微博的風光早已被微信蓋過。雖然微博官方公佈的數據還在再創輝煌,但數據是可以障眼的,可以有選擇的。用戶時間是有限的,當你大量刷朋友圈之時,顯然刷微博的時間在變少。
那麼微信是否有潛在危機呢?我認為是有的:
為什麼微信一再重拳打擊誘導內容分享的行為?因為朋友圈的承載量是有限的,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間的社交網絡。從我個人以及我身邊部分朋友的感受來說,現在刷朋友圈的次數和時間比以前少瞭。為什麼會減少呢?因為朋友圈裡各種讓人不感興趣的信息越來越多。
我認為,這主要是微信產品設計決定的:
1、微信把通訊屬性和社交屬性結合在一起,是瞭不起的創造,但也產生瞭問題
微信兩個核心功能,一個是即時通訊,一個是朋友圈互動。這兩個結合是非常瞭不起的創造,但是我提出一個問題:你微信通訊錄裡的人,有多少是你真正關心他生活,愛看他所到所觀,愛聽他所思所感的呢?
微信的通訊屬性,使得我們把工作中接觸的人(同事、客戶)都加為瞭好友。當代年輕人換工作很頻繁的,每換一次工作,通訊錄就增加瞭不少人,這樣下來,朋友圈會越來越臃腫的。當你的朋友圈積累超過1000人的時候,還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。朋友圈的好友上限是五千人,從時間長線看,每個人的好友數量會距離這個上限越來越近的。
你可以說,設置不看對方朋友圈不就行瞭嗎?問題在於,大多數用戶不會改默認的設置;基於面子問題和部分功利心,你不讓人看自己朋友圈不太好,被人點贊而不去贊別人也不太好。可能你給領導同事客戶多點幾個贊,能給你帶來職場上的提升呢。
我有個在美國的朋友就說,國內人把工作和生活完全攪合在一起瞭。是啊,我們大半夜往往還要通過微信討論工作問題呢。
從這個角度上來說,WhatsApp隻有通訊,沒有朋友圈有其道理。而曾經在國內小圈子紅火過一時的國外移動社交應用Path,它有個150人的好友上限也有其道理。
path隻能加150個好友,官方介紹這樣做的理由是來自牛津大學一位教授的研究,認為人們最多能與大約150人維持穩定的社交關系。其中包括5個最好的朋友,15個好朋友,50個比較親近的親戚和朋友。
上一頁12下一頁
AUGI SPORTS|重機車靴|重機車靴推薦|重機專用車靴|重機防摔鞋|重機防摔鞋推薦|重機防摔鞋
AUGI SPORTS|augisports|racing boots|urban boots|motorcycle boots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